一:關于玻璃膠固化后起皺收縮現象
有些膠本身太稀,膠內填充料少而加多了增塑劑(白油),膠在固化過程中增塑劑(白油)有一定程度的揮發就使得膠的體積變小,因而膠會收縮起皺;若施膠太薄固化后也容易收縮起皺,加厚施膠的厚度可以減少此現象的發生,我們膠內填充量適中,不含增塑劑,因而不會存在起皺現象 。 二:關于干膠后的粉化現象 有些膠條有粉化現象是膠的原材料選擇本身存在缺陷或者原料混合不均勻和施工環境影響,但是我們采用的都是先進的生產工藝,優質的原材料選擇,干膠后,表面也不存在粉末狀。 三:關于施工時出現“啪,啪” 的氣泡聲 很多小廠由于分裝時技術不過關,膠瓶內混入了空氣;甚至少數黑心廠家故意不壓緊瓶底蓋,瓶中留有空氣卻給人以裝膠量充足的感覺;另外由于不是百分百硅酮膠,其中增加的填充料會與玻璃膠包裝瓶的PE軟膠發生輕微化學反應,令膠瓶有脹大增高的現象出現,空間內留存的空氣滲入膠漿使之產生空隙,在施膠時就會打出“啪”、“啪”的氣泡聲。我們不論是從外包裝還是生產工藝中到原材料選擇上,都本著對客戶負責的態度,不會存在這些氣泡聲。 四:關于玻璃膠滲油現象 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即與膠漿和膠瓶都有關。第一,膠漿的原因。 現在市場上的酸性膠,都不同程度的加入一定量填充劑石油類增塑劑以降低成本,而且膠漿的品級越低,填充劑的加入量就越多,而填充劑會與膠瓶發生反應,從而使膠瓶長高、變形及瓶身有油;如可能使膠瓶6個月以后才有反應,比較低檔的膠有可能6個月后就有反應。第二,膠瓶的原因。 膠瓶本身材料的質量也是造成長高的原因,如質量好的膠瓶,裝入高檔膠可以儲存7-8個月仍無反應;反之,使用質量差的膠瓶,即使裝比較好的膠也可能在2-3個月就變形。 五:關于固化后膠條會變白或發黃現象 變黃:更多情況下,膠條變黃是由其它與玻璃膠接觸材料的影響造成的,出現最多的是將玻璃膠打在某些黑色橡膠條(嵌在玻璃和鋁材之間密封的)上,由于有些膠條質量較差,與玻璃膠接觸使之變黃,即使是進口膠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橡膠條使玻璃膠變色,分析原因可能是橡膠條內所用材料,具體是填料與酸膠起反應使透明膠變色;也不排除橡膠條內添加了可析出或揮發的物質,污染玻璃膠條。 變白:玻璃膠變白主要是密封膠中填料加的太多;如果偶爾出現變白的情況,很多時候出現在膠層打的太薄的一些工程上,所以建議施膠時適當增加玻璃膠的厚度(1.5-3mm),以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六、為什么鏡子背面打上玻璃膠,一段時間后,鏡面出現花斑或膠的痕跡? 市場上鏡子通常有三種不同的背面鍍層:水銀、純銀和銅。常見的鏡子施膠一段時間后鏡面出現花斑,此情況應該是用戶使用了酸性玻璃膠,而酸性玻璃膠通常與上述材質會發生反應,造成鏡面看到花斑。因此我們強調應該選用中性膠,而中性膠分為醇型和酮肟型兩種。若銅底的鏡選用酮肟型中性膠,則酮肟會對銅質材質有輕微腐蝕,施工一段時間后鏡面看到背后施膠處有腐蝕過的痕跡,若改用醇型中性膠便不會出現此現象。以上都是由于基材多樣性造成的選材不當。因此建議用戶用膠之前,最好做一個相溶性測試,看膠是否與材料相溶才用。選用恰當的玻璃膠產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七、為什么有些玻璃膠打出來時有鹽粒般大小的粒狀,而固化后有些粒狀又會自動化解? 這是選擇膠的原材料配方上的問題。因為某些膠內含有的交聯劑,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有結晶現象,交聯劑在膠瓶內凝結,打出來后便會看見有鹽粉粒般大小的粒狀,但它慢慢會溶化的,所以固化后粒狀又會自動化解。這種情況對膠的質量影響不大。出現此情況,主要是受低溫影響比較大。 八、為什么有些國產膠打在玻璃上,7天仍未干膠? 這種情形多數在天冷時候出現。一、打膠過厚,干膠慢。二、施工環境影響,天氣惡劣。三、膠漿過期或有問題。四、膠偏軟,感覺干不透。 |